[經歷]送給正罹患憂鬱症朋友的一封鼓勵信





  最近無意間翻開以前寫的資料,看到一份doc文件檔,檔案內文是已經寫好的一頁遺書。遺書明明是要輕生前寫的東西,又怎麼會寫這種東西呢?而這所歷經的過程跟感受又是如何?這讓小弟我又勾起3年前那段充滿回憶又不堪回首的一段經驗...(゚⊿゚)




★憂鬱症的症狀

關於病理上的憂鬱症症狀,小弟從wikipedia裡精簡節錄一段文字:

  重性憂鬱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也稱為臨床憂鬱症、重性憂鬱症、單極性憂鬱障礙,臺灣稱為憂鬱症。這種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現是:患者陷於「憂鬱的情感狀態」「自尊心降低」「對以往喜愛的活動明顯失去興趣且失去身體的活動力」[1]。


 









★生病經歷時間順序圖

如果把小弟罹患憂鬱症的時間軸畫出來,便會如同上圖。

過程大致可以粗分成四個階段:
1.病發開端(2個月) 2.重症狀態(4個月) 3.跌落谷底(3個月) 4.好轉重生(8個月)



三個階段加起來差不多歷時500天、即將近一年半都在憂鬱的狀態下,想想其實真的很漫長(不知道這麼長的時間能破完幾款單機遊戲、還是看完幾部動畫阿阿阿(((゚Д゚;))))






★罹患憂鬱症是什麼樣的一種內心感受?

  身為一位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師,小弟我就盡量簡述形容這種重度憂鬱症的內心"感受性"嘍。罹患憂鬱症當時:



1.小弟胸口(心窩)處會感到不斷的疼痛、難受,並不斷地的感受到壓力跟重量感。真的就像有人拿著東西在捅胸口的感覺,而且這種感受還不會中斷,感覺真的很糟...

2.情況更糟時,甚至還會搭配腦袋中不停輪轉負面思維的狀態。腦中負面意識一旦不停地輪轉,頭部就會進一步疼痛。



  也難怪,小弟會有wikipedia中所敘述的「憂鬱的情感狀態」、「自尊心降低」、以及「對以往喜愛的活動明顯失去興趣且失去身體的活動力」的結果了(´;ω;`)


  若硬用電子遊戲來形容的話,得到憂鬱症患者的感受,就像是身體受到「心痛攻擊」+「頭痛攻擊」般,內心痛苦指數加成加倍,這過程可說根本折磨死人阿...至於沒有陷入長期憂鬱狀態過的朋友,其實可以用同理心想想看,那感覺差不多就像是談了戀愛又失戀又談了戀愛又失戀乘上10倍的感覺XD









因為攸關人生經歷,以下篇幅的內容會比較認真嚴肅介紹,請別見怪(❍ᴥ❍ʋ)





 ★生病經歷階段詳細介紹



1.開端階段:

  一開始,小弟罹患的是思覺失調症[2],簡單來說這是種從外相上看起來很正常、但大腦思維卻很混亂的病症(也就是大腦混亂了)。會得這種病症,回想起來,主是因為小弟我小時候的理解能力非常強,數理方面成績好,也從很多地方(包括從網路、現實生活的人群當中)吸收了非常多的資訊。但是當小弟希望將一堆知識、文字、圖片像拼圖般在腦海中拼湊時,出了不少差錯,導致大腦思緒一下東、一下西,而當時小弟的大腦運轉速度又遠超過說一句話的速度,別人問話當下答非所問,自然就被他人認為是出了問題了。

  因為被診斷出罹患的是思覺失調症,小弟失去了喜愛的工作跟夥伴,回到老家休養。雖然都是乖乖按照醫師所開藥物定時服藥,但這事實上才是痛苦與煎熬的開始...




2.重症階段:

  失去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回到家中之後,因為家裡只有小弟我跟我單親爸爸兩人生活,又被親友要求只能在家靜養孤獨感便隨著日子漸漸變強、變重。用了2個月把自己喜歡做的事、整理房間、想看的所有動漫影集、想看的所有網路影片看完一遍後,慢慢的便開始感到坐立不安、走來走去、做任何事情都做不下去(就像感到只剩一個人活著的感受),因此內心只能用"惶恐"、"恐慌"來形容。不管醫生如何開幫助緩解情緒的藥,都沒有根治問題。

  接下來,在經歷惶恐之後的3個月當中,開始精神狀況不佳,每天不管任何時候、小弟我人都會躺在床上(因為躺在床上最舒服),而腦中像在跑幻燈片一般,一直浮現這自己20多年來的人生,然後思考著:「努力了這麼久的人生過程,怎會變成這樣、只剩下這種本質扭曲的"靜養"呢?」並在"靜養"的過程中體悟到,人生若只剩下躺在床上跟吃三餐(如同老人家一般),就如同被迫軟禁在小屋裡一樣,內心只感糾結、痛苦、感到"沒人能站在自己的立場理解自己"的無力感,這也是進一步被醫生診斷出"重度憂鬱症"的起因。

  還是一樣,不管醫生如何開幫助緩解憂鬱症的藥,也都沒有根治問題;反過來說,醫生其實也沒有注意到小弟的單親爸爸的個人特質問題(長期在家獨居,也不知如何與人相處),原理也很簡單,畢竟,醫生當下只能專注在眼前病患的狀態,而沒辦法一次觀察所有包含周遭親友的狀態。

  再下一步,又經過了生不如死的2個月,因為小弟無論怎麼跟照顧自己的爸爸反映、跟醫院中裡的醫生反映,得到的回答都是"你再忍忍、再忍忍"、"繼續吃藥就好"。無人能理解小弟的心情(小弟我也是需要有伴、有人關懷等等的),甚至連在這痛苦過程中因此生氣,也被當成是生病的一種,再加上持續被軟禁在家裡、慢慢喪失溝通能力,對人群交流漸生恐慌感,這使得小弟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人生。在經歷各種孤苦、折磨、氣憤、悲哀、無力、乃至於心累的過程之後,也因此,小弟最後才在這個階段的尾端選擇了輕生[6]




=>節錄一段wikipedia裡的敘述:重性憂鬱障礙是一種對患者的家庭、工作、學習、日常飲食與睡眠等身體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的失能狀況。在北美,大約3到4%的患者自殺。在所有自殺者中,有60%的人患有重性憂鬱障礙或者其他心理障礙[1]。




3.谷底階段:

  選擇輕生這條路,並沒有讓小弟我解脫悲慘人生,反而帶進了更深的泥淖中。經歷瀕死體驗後的下一站,等著小弟的,是長達1個月如同監獄般的精神病院生活,從小弟家人的視角、觀點來看,只能用極度擔心與痛心來形容。在精神療養院中,院方為了療癒病患,除了每天三餐睡前必服藥物外,每週每天上下午都另有安排不同的活動,例如手工勞作、烹飪、小型講座、戶外活動、體操、甚至歌唱等等。

  其目的簡而言之,也是為了穩定病人情緒,讓病人有事可做、減少躁動或憂鬱等不安感;但是事實上,醫生並不會讀心術,也其實看不穿病人心思,更不一定知道每個人初始的特質特性是什麼,所以診斷與判讀上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小弟住院期間,即便身旁有父親陪伴著,然而在小弟內心的真實感受,就像心中破了個大洞般虛無,還是一樣經常躺在病床上空想。在住院生活期間,其實有很多機會能夠聽到許許多多男女病友的心情、苦衷、人生歷程等等,從離婚之苦、被親人強押進來、到思考太活躍躁動而來的都有。

  而另一方面,必須輪班住院照料病人的這些辛苦的護士、護理長們,更可以明顯感受到她們情緒面的煩躁,就如同阿修羅間在相互鬥爭一般,想必這些人也從病友跟同事身上得到不少負面情緒吧。總而言之,這1個月當中看到院中這幅景象、聽到這些不同的聲音,小弟心想,這也是地獄道所呈現的其中一種形貌吧

  小弟忍受病院環境忍到一個極點之後,再也無法接受院中種種的樣態(可能是因為天生耳聰目明的關係,對周遭環境很敏感,容易淺眠、接受到各種訊息干擾?),所以跟每周僅來視察一次精神病院的主治醫師極力爭取出院的機會,吵一吵最後也讓小弟我回到老家繼續療養。想當然爾,仍然在憂心狀態的家人,怕小弟仍然有強烈的自殺意念,所以把個人房間做了像是預防洪水工程般的改造,至於細節小弟就不贅述了。

  在前述各種極端的經歷之下,個性獨立且不願輕易服輸的小弟,這回真的不得不跟病症與命運低頭。小弟從小的時候開始就喜歡作曲編曲、繪畫、程式編輯、遊戲製作、稍微打點球類、學習新知、做些生活心得分享等等。一位明明靜態興趣多樣的人,在重新回到老家休養的頭1個月,竟是低潮到每天只能以看網路直播跟各種遊戲實況台來當作能夠活下去的支柱...但是,跟地獄般的精神療養院相較之下(院中是不得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的,只能看書,而且別忘了每天住院還要付出莫名高額的醫藥費呀),在家繼續休養真的自在不少。




4.重生階段:

  因為從重症階段的情緒低潮、長期在家、缺乏走路跟運動的關係,從一開始發病開端經過將近8個月期間,小弟體重持續飆升了將近20公斤,這讓實在讓人難以接受(衣服全部都要重買、心理層面還要調適來面對人生...簡直崩潰)。

  不過這邊必須特別提到的是,必須要感謝小弟的父親依然陪伴我身邊,繼續度過這段心理層面的低潮,在從醫院返家休養之後,父親很有耐心地每天堅持帶小弟到老家附近的公園園區散步、到都市的各個角落散心、三餐按時陪伴著小弟吃飯、在小弟講一些負面話語時給予安慰等等,真的很感動有這樣的家人扶持著照顧小弟的病情

  不知不覺又在這樣的日常生活當度過了將近半年。在父親陪伴下,小弟我又漸漸重拾起信心、也又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動力,試著重新拿起滑鼠來重新做編曲。這世界上仍還有很多事物值得去探索,增廣見聞。即使在家休養的這段時間,來探訪的親朋好友真的屈指可數,但小弟心裡也清楚,每位親友都有各自的人生課題要努力跟煩惱,所以小弟動動腦仔細思索清楚之後,便把那些不愉快給放開了。

  真的要特別感謝那些百忙抽空來探望小弟病情的親朋好友們,謝謝你們;平常那些把「我們就像個大家庭」、「我們是大家族」等口號掛在嘴邊的人們,則也很奇妙地,再也沒有來聯絡過或找過小弟我,想來其實也有些諷刺呢









★給憂鬱症患者的答疑解惑




Q1:罹患精神疾病後是不是就會腦殘?智商是否回不去了?

  這將近歷時600天的親身體悟,也解開了小弟最初生病時最大的疑慮,例如小弟在"1.開端階段"時煩惱:得了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後、會不會變智障?其實小弟大腦最初生病時思緒變慢變亂、不過經過1年左右的調養之後,事實上腦內思緒是能像以往一樣快速運作的,所以以親身經歷來說,患病後人是不會"變笨"、也不會"失智"的(人生在青壯年期間尤其如此)

  最一開始被某醫院診斷出罹患思覺失調症時,小弟有去掃MRI核磁共振成像[3]。醫生檢查MRI成像的結果是說小弟我腦內反應速度僅剩一般人的一半;當時醫生跟我說按以往病例顯示,休養後便會恢復接近一般人的正常反應速度;現在回想起來,這句話確實不假。以往小弟我做過的事情、從小長久以來的回憶經歷等等、操作電腦的強大技能(?)等等,小弟確實都沒有忘記,也並沒有因為經歷思覺失調症與重度憂鬱症階段而變成一個傻逼

  所以,如果您不幸被診斷出患有此類精神疾病,並懷疑得病後自己智商會不會永久變低變智障,小弟跟您保證不用擔心,伴隨時間流逝、搭配藥物治療,您一定能逐步好轉的,療養過程所經過的每一週、每一月的大腦思緒變化,就是最佳的證明。

   「也許我們所謂的憂鬱症根本不是疾病,而是某種警訊,有如身體的疼痛那樣警告我們某個地方必定出了問題;也許我們該停下來好好休息,多久都可以,並且專心做那件我們沒有想過要做的事,亦即豐富我們的靈魂。」 — — 作家李.斯金格 (Lee Stringer)[5]





Q2:罹患憂鬱症寶寶心裏苦,要怎麼辦?

  接下來聊聊,處在重度憂鬱狀態的朋友,要怎樣能讓心情轉好點?當初"2.重症階段"小弟除了躺床外,還做了什麼呢?如同前面所述,人完全就都躺著床上、在望著天花板沉思與發呆中度過,坦白說這樣的作為真的不健康..小弟的父親也沒有警覺到這點,就持續把小弟我放置在房間中,反而不利於憂鬱狀態的康復。

  在這期間有讓自己心情稍微轉好點的方式方面,小弟有試過打些PC懷舊遊戲撰寫日記在家練唱歌曲翻翻以往所攝舊相片多跟家人談談心參加瑜珈課程等方法,當時都對小弟有起到心情轉換的作用(雖然回到房間後很快地情緒又陷入低潮)。

  所以,關鍵在於嘗試做以往沒真的做過(只要不犯法)、到沒去過的地方、或很久沒做的懷舊活動,都有很好的心情轉換作用[5]。

  至於同樣擔心小弟狀況的外公,也有推薦不會讓心裡苦悶的方式,例如聞聞花香、在深山中吼一吼、唱唱歌等等都有用。不過小弟心想,像小弟家因為是住在都市中心,現實中實在不好實現這些方法啊...(聞花香是要特別跑去花店像怪叔叔一樣聞嗎?而且要吼一吼這方法難道是要在好X迪一個人特別開包廂來唱歌大吼嗎?天啊這太羞恥,吐槽吐不完...)





Q3:真的能夠信任醫師所開的藥方嗎?

  小弟認為,把時間軸拉長(如1~2年)來觀察同一醫師的行為的話,究竟能不能信任醫師,這真的不好說啊...不過首先,還是先從看病的初衷來說,假如發現自己身心狀況出了問題,就應該去醫院讓專業醫師找出病灶,並且相信他的診斷,回診持續給同個醫生判斷病情,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但前述的「能不能信任醫師實在不好說」,並不是要貶低所有醫師的才學或經驗(醫生是很辛苦的),而是這點必須站在醫師的立場來看。

  例如,主治醫師每天上班就是坐在診療間裡,面對的就是電腦螢幕中的一堆"病人的data"的表格、坐在他面前的"病人樣貌"與其親友(或可能沒有親友)的"監護者樣貌",而大部分醫師連中午吃飯休息都不到1小時,如果病人不表態,如何期待醫師能準確診斷我的病情?

  本文當中有提到過一重點,「醫生並不會讀心術,也其實看不穿病人心思,更不一定知道每個人初始的特質特性是什麼」,這點非常至關重要,因為這也是導致醫師可能誤判病人初始精神狀態與病情的起源,無論是病患單獨敘述、抑或是透過監護者敘述,不同的訊息都會擾亂主治醫師的判斷跟病歷表。再加上,主治醫師每天要看大量的病人、而且同一病人更要輪至少1~4週才會回診,主治醫師記憶力哪有這麼好、記得這麼多病患呢?

  另外,小弟也印出了自己的將近1.5年的病歷表來研究研究,赫然發現,從一間醫院的單一位病人病歷表可見,醫生除了首次就診時會從"病人面貌"或是"親友口述"等文字來拼湊構築出一段他面前病人的初始"病歷",然而往後若繼續再診的話,主治醫師就幾乎不變更"病人的data"了,關於這點,小弟認為這其實可以在就診當下從醫師在使用電腦的眼神狀態、打字速度、醫生本身的臉部細微表情等訊息當中觀察出來;既然"病人的data"在首次看診後就不太修改或更新,主治醫師對病人的印象,自然只剩下他電腦螢幕中的那些"病人的data"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即便你可能已經看同一位醫師看超過1年,電腦中病人的data、醫生對你的態度與用詞卻基本不變的緣故。

  寫了這麼多,小弟下個簡易結論:初期還是要照實並鉅細靡遺地與醫師持續說明自身病狀以增加醫師與病人間信任感[4]、並務必試著相信醫師的診斷跟藥方,依處方籤按時服藥、並感受個人自身的變化。但是千萬別忘了一件事,「醫生不是神」,特別是患有憂鬱症者的真實心理感受、平時生活、家人問題、公司組織問題等等,不說這些心理壓力來源的話,醫生肯定是不懂的,請務必要好好把這些相關人生方面的資訊等實話傳達給醫師了解,如此自己的病歷表文字敘述才不會被扭曲、且未來又難以更動。如果長期下來再如何跟醫師溝通、自我表白身體狀態、表達生活無奈之處等都沒有用,那,不用怕,就"換個醫師"吧(•ㅂ•)/ ![4]。





Q4:如果為了安心養病而因此脫離生活中人群,還有機會融入嗎?

  正在憂鬱症狀態當中浮沉的朋友可能會問的問題是,罹患憂鬱症後還有沒有辦法重新進入社會、融入社會呢?從"2.重症階段"與"3.谷底階段"看來,小弟也是經歷過很長一段載浮載沉體驗的過來人,但小弟我個人認為仍是有機會重新融入社會、甚至也能回到以正常為人姿態繼續在職場上打拼的。

  甚至連幫小弟看診開處方簽的醫師(名字就不公布了)也提到,有些在高壓、追求速度的環境下工作的人,這些社會人士也會因受到精神疾病所苦而來求診並邊工作邊按時服藥喔!不過能否回到社會融入這點,小弟認為,關鍵還是必須經歷過上述的"4.好轉重生"階段,在歷經過極端低潮後的這段時間,會覺得時間、日子很漫長,在這種腦中容易進入發散思考狀態的時刻,很適合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理解自己的特質與特長、向內心探索自己真實的興趣跟願望等等;然後不時地搭配轉換一下生活場景(例如圖書館或咖啡廳之類的)、生活上的活動路線、騎單車來個輕旅行、找摯友聊聊等等,一定都能對銜接上社會大學步調有很大的幫助喔。







★給未能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周遭朋友建言



  從憂鬱症患者周圍的人的視角看來,患者本身的行為、言語,確實會變得更少、更難看透心思、甚至更難以用"同理心"來與患者進行換位思考。所以,最常聽到周遭朋友對患者所說的話就是「你要拿出信心」「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病症)的」「你要想開一點」「乖乖吃藥就對了」「你太負面了要樂觀一點」「不要去想負面的事情」諸如此類的話。

  這些話在道理上並沒有不對,但是少說點會比較好,特別是說這些話"抓錯timing"的話,幾乎可說是用禁語言論在傷害憂鬱症患者,更甚者,甚至會讓患者有更低潮的情緒反應[4]。(雖然小弟本身耐性就好,聽到這些禁語都笑笑的就過去了..)

  那麼周遭朋友應該怎麼說、怎麼做,才能適得其所地幫助到正在憂鬱狀態的朋友呢?簡單來說,除了必備的耐心之外,最重要的是跟憂鬱症患者的普通交流(漫談是個好方法)以及適當的陪伴,而非像導師般用口語告訴憂鬱症患者人生如何過舒坦、如何擺脫內心陰霾等建議,因為患者的內心原本就是苦楚的,此時周圍的人講大道理正好是適得其反,反而讓患者有種必須接納親友建言、一切都是自己問題的沉重壓力,這將讓患者的心門更為緊閉。想想看自己小的時候,有誰會喜歡聽人家長輩長篇大論直講大道理呢?您喜歡嗎?(所以若有機會就把本文或類似的文章拿給那些不懂如何照顧病患的監護人還是親友看看吧...)

  另外,如果您是就近照顧患者的親友,為了患者的心理健康著想,多安排時機帶他/她出門走動走動、參觀城市或鄉村風貌等等,會是個好方法喔。此處照顧者可換位思考想想看,假如您自己3年中只有不到數天能外出,其餘時間都只能悶在家裡(然後被人家說這是靜養),即使您原本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每天這樣被悶在家,是不是最後也可能被如此枯燥而孤獨的生活給占滿呢?

  最後也提醒,至今未曾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朋友,也別得意得太早,重性憂鬱障礙最常在30至40歲發作,在50至60歲之間達到另一發病高峰[1];女性重性憂鬱障礙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但男性患者自殺率更高[1]。人的一生命運變幻莫測,千萬別太早立不會得精神病的這種flag,特別是在離鄉獨自工作的環境下;多多體諒跟理解這些心裡苦的病友,好好聊一聊,也許對您正在進行的人生會有更深的體悟喔~








★資料參考來源:

[1] 重性憂鬱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臺灣稱為憂鬱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6%80%A7%E6%8A%91%E9%83%81%E9%9A%9C%E7%A2%8D

[2]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7%A5%9E%E5%88%86%E8%A3%82%E7%97%87

[3]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8%E7%A3%81%E5%85%B1%E6%8C%AF%E6%88%90%E5%83%8F

[4] 別再說「憂鬱症只是想太多」!患者自白:治療是條漫漫長路,有些人可能要走一輩子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23022

[5] 憂鬱的演化|「對抗」不是唯一方法,「和諧共處」才有希望
https://medium.com/tonywu1115/the-depths-depression-2da84a89a503

[6] [經歷]細聊關於自殺與瀕死經驗這檔事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非常謝謝您的分享,假若我能早點看見這篇文章就好了,本人曾經也陪伴過憂鬱症患者兩年多,不論是患者本身還是我自己都苦不堪言,原因就在我不知道到底該在什麼時機說什麼樣的話,才能有效的幫助到患者,這樣的情況下,我付出再多時間在多心力都是徒勞,患者也變得越來越討厭我,病徵也日漸嚴重。最後我只能選擇離開她,希望她的人生沒有了我能過得更快樂,希望她有遇見真正懂得幫如何幫助她的人,再次非常感謝您的親身體驗,真的受益良多,也祝福您與身心健康。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學到如何度過低潮,才是我們的利器,謝謝您。

Keaton [凱特] 提到...

很感謝您的回覆,有時候病友自己沒有病識感,說的話或做的事都會變得很負面,就像我當初一樣,也常常講一些話讓我爸爸很困擾,不過這些都撐過來了~
願大大人生繼續一帆風順,遇到谷底也能爬起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