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好~這回要來推薦一本小弟朋友介紹的理財書,小弟看完以後覺得內容很棒很受用,所以在部落格推薦給各位~d(d'∀')
這也是第一次小弟撰寫書籍的閱讀心得以及推薦文章,因為本身看書速度實在太慢、記憶力又不好容易看完就忘,所以本來就不太喜歡透過看書的方式來學習;如果真的有好書要看,小弟通常也會看非常非常長的時間(通常會以月為單位,比方說像這本書小弟就看了整整快兩個月...),要像其他導讀頻道一樣,一週內完整消化完一本好書並寫出濃縮心得給觀眾,對小弟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小弟就用自己熟悉的步調跟方式,慢慢看完一本書,然後把這本書的精華做成投影片(連結如下),除了方便給沒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參考,也方便自己複習書籍的內容嘍。
在介紹書籍內容前,小弟想先對本書以及作者做個介紹。
《財務自由的講堂》是財經系列書籍當中的上冊,被定位在"入門",與系列中被定位為"進階"的下冊《財務自由的世界》是成套的書籍,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完整的財務分析,因為下冊的一些觀念會用到上冊的內容,會建議這兩本依序先後閱讀為佳,在概念上也較能貫通。在內容部分,《財務自由的講堂》以實際公司案例與表格數據說明了如何看懂損益表、資產負債表,了解基礎而不生硬的財報看法;《財務自由的世界》則同樣以實際公司案例與表格數據說明如何看懂現金流量表,並且融合前述的報表知識做出活用財務分析的進階討論,並在書籍的最後分享要如何以一套程序篩選出成長性好的股票。黃國華(作者)希望投資人能透過「財務報表」這面照妖鏡,來看穿上市櫃公司財務展現出的公司真實體質,亦能拆解公司派與媒體粉飾財報的伎倆,幫助投資人戰勝投資心魔。
本書作者黃國華在財經界應該算相當知名了,連對財經不熟的小弟,對黃老師的名聲都略有耳聞。黃國華的學經歷相當豐富且優秀,於台大經濟系畢業、歷任外商銀行外匯交易員、中小企銀債券交易員、泛亞銀行襄理、大眾證券自營部副總、創投業合夥人,投資經驗累積逾20年,目前任職專業作家。在推薦序中願意推薦本書的財經專家、各大系所教授有一大串名單,也可見得本書的質量頗高,值得認真細讀。
至於本書風格,當時朋友介紹這本書時跟我說,這書很值得投資股票的初學者看,是鍛練基本功很好的教材。小弟讀完後深感認同,因為本書有個很大的優點:「易讀性相當高」!本書文筆之所以流暢,主要歸功於作者黃國華有跨界寫小說跟遊記,在每個章節前後引言都會加入許多有趣生動但不離題的小故事,文字間也用了許多譬喻法讓讀者容易理解其概念,所以文字敘述上不會如同看一般會計學教科書般生硬難懂,讀者便無須擔心閱讀本書味如嚼蠟、索然無味(兩本書都頗厚,財務自由的講堂共242頁,財務自由的世界共247頁,合計將近500頁!),而使得閱讀進度無法往前進展了。除了流暢的文筆幫助讀者閱讀外,黃國華也大量引用了寫作當時實際股市的財務報表跟股價表現,對於理工科出身、比較喜歡閱讀圖表的小弟而言,同樣對閱讀有相當大的幫助。財務數據的呈現跟作者想說明的邏輯思維搭配得天衣無縫,基本上只要看得懂財報數據當中的蹊蹺,就能解讀大部分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了,而且引用活生生的實際財報數據的優點,還有對讀者更有說服力、更能釐清思路、進而破解報章雜誌上容易混淆讀者的財經資訊,這也幫助讀者未來在解讀媒體所拋出的金融資訊時,能夠減少因文字敘述而導致的錯誤投資判斷可能。
引用一段黃國華的自序:
「本書的書寫目的並非多空投資建議,我所要呈現的是方法和觀念,況且書中的許多案例都已經是過去式了。文創的目的在於過程的邏輯以及方法的可複製性,無須流於『秀成交單』的戲碼。」 |
以下小弟將依本書章節簡介內容。若想要了解更詳細的內容,請參閱上面的"精華下載連結",或是直接購入本書支持原著喔~
●第一章:介紹損益表與損益分析
在財務分析觀念上,分為分析財報的高度、態度、角度。高度:總體經濟決定著投資部位的大小(或投資與否),財務分析則決定投資標的。態度:只要財務數字呈現些許衰退跡象,甚至從財務報表中秀出一丁點兒不尋常或不易解讀的數據,務必用嚴厲的「有罪推定」直接出脫或減持該公司股票為宜。角度:財務分析角度有三種,公司作帳(投資人不必去copy財務員和財務長的專業能力)、稽核查帳(無法幫助投資人積極選股投資)、投資選股(不必強求百分百準確與平衡)。
財務報表的公布時間具有落後性,比財報更新更快的神奇數字正是每個月的「營業收入」。檢視成長與否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每個月的營收,且營收成長絕對要看「年增率」。營收當中必須先弄清楚合併營收的觀念,隨著企業規模日益擴大,許多母公司已轉型為控股公司,解讀合併資訊才能反映出企業真實的經營全貌。從營收斷定一家上市公司有沒有擺脫衰退泥沼,三個月是起碼的觀察期間,越是高股本、高市值、高股價的公司越能適用,且營業利益率必須相當穩定。
投資人從財務報表可以解讀出:1.公司有賺錢嗎? 2.公司今後有發展嗎? 3.公司會不會倒閉? 第三個問題是從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中尋求解答,前兩個問題則是從損益表尋求答案。損益表:不論是期中發布的季報、半年報或年報,它所代表的是「一段期間內所有營運數字的累計」。損益表中最重要的損益科目是「營業利益」,因為這才是真正能衡量出一家公司本業所賺取的利潤,營業利益率更可用來衡量公司的競爭性與經營績效。
損益表中,代表本業經營獲利的是「營業利益」,然而營業利益卻不等於公司的總損益,投資人對於營業外支出最好不要等閒視之,因為巨大的營業外支出往往是一家企業步入衰退、甚至倒閉的先兆。由於營業外收支一般而言都是屬於「臨時性」及「不可預期性」,如果一家公司的營業外支出金額與比重老是很高的話,其股價表現往往會相當疲弱。
在其他狀況不變的假設之下,本益比是越低越好。本益比的深層用意是:「你願意用幾倍的本金去賺一塊錢淨利」。目前本益比最大的業障在於,它是用「現在」的證券市價去除以「過去」一年的每股淨利,本益比的正確用法,應該是要用當期股價除以未來淨利。另外,EPS在投資理財是個重要財務數字,但一般人只重視分子的稅後淨利,卻往往忽略代表分母的「股本」,是不是利多,要看「股本成長多少」。
●第二章:介紹資產負債表
●第二章:介紹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下科目,會依「流動性高低」的順序排列。公司經營必須握有現金,才能應付日常週轉。現金等於是人體的血液,而現金流量就是人體的血壓。現金的來源有三個管道,一是向股東要(現金增資),二是本業賺來的,三是舉債而來。簡式資產負債表中屬於舉債的項目有短期借款、應付商業本票、一年內到期長期負債與長期負債。資產負債表上會把一家公司卡死的是「應收帳款」,可以用來測量一家上市公司被掠奪的程度,如果應收帳款週轉率呈現長期下跌,就意味著該公司的應收帳款已經過高(該比率是個防禦型的指標)。
過低的庫存雖然可以避免庫存風險,卻也會面臨「無貨可賣」的窘境。存貨過高的風險在於,一旦總體經濟發生反轉趨緩,或該產業產能大量開出造成供給過度而殺價競爭,庫存過高的問題往往會成為經營上最大的致命傷。
台灣許多製造業者的思維是,不斷地投入設備、機器、生產線,不斷地降低成本來討好國際大品牌,只為了讓自己的營收可以繼續往上爬,這個毫無止境的投資大石頭,就是逐年逐季膨脹的「折舊」。折舊這科目相當奇特,若是在現金流量表上,折舊金額越大,自然就會產生越大的營運現金流入。影響一家公司EPS的重要關鍵,不是只有營業收入或匯率變動,其實折舊更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判斷依據,「折舊一大,就再也回不去了」。2011年幾個慘澹經營的產業,當中多數的公司陷入了「過度投資」的窘境,設備廠房投資越龐大,代表未來背負的折舊壓力越大。
一家公司的負債項目中,大致分成兩種:金融負債、與營業循環有關的負債。金融負債除非償還,否則永遠不會隨著營業額減少而降低。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或轉投資,會根據持有目的與時間長短,分為以下三種:1.持有至到期日(權益法) 2.以交易目的而投資 3.備供出售金融資產。
投資人常會忽略與其息息相關的「股東權益」(另一個學術上的名稱是「淨值」)。股東權益包括下列幾項:1.股本 2.資本公積 3.盈餘公積 4.未分配盈餘 5.長期投資評價損失 6.少數股權。其中資本公積並不會印製股權或債權憑證給投資人,多出來的稱為「溢價發行」,溢價的高低端視公司的前景、獲利能力、經營團隊的優劣,以及景氣高低。公司的稅後淨利有四個去處:1.發放現金股利 2.股本(盈餘轉增資) 3.提撥盈餘公積 4.未分配盈餘。大部分股本的來源其實只有兩種:一是現金增資、二是盈餘轉增資。然而,台股投資人卻遭到資本市場與媒體利益共同體的長期洗腦,總認為辦理現金增資的公司才會有拉抬股價的企圖,而忽略了現金增資對股價的「永久性」殺傷力。
大家很喜歡去預估稅後淨利成長多少,卻很少去估計股本會膨脹到多少,這就是大家對EPS的兩大盲點之一。破解第一個盲點:EPS的預估應以未來一年的稅後淨利當基礎,而不是用過去一年的已知獲利來計算。破解第二個盲點:正是本章所談論的股本膨脹。股本增加主要來自於:1.盈餘與公積轉增資(也就是所謂的除權) 2.現金增資 3.購併。
當一家上市公司宣布買回庫藏股時,請投資人務必抱持戒慎恐懼的態度,如果無法探究其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膏藥,選擇明哲保身、別亂淌渾水才是上策。
參考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