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2023年7月初找了作編曲的音樂老師來教小弟音樂,小弟打算把教學的內容寫成文章,讓未來可以依循以前的文章來檢視自己,也可以分享給不同的朋友。近期也是小弟比較大量創作的一段時間。沒有客戶的催稿壓力,也沒有一定要在什麼時候完成的due
date壓力,小弟可以慢慢地但盡情地創作,也可以說是相當幸運。
老師用心良苦,一開始便不是選擇用音色跟效果豐富的電腦編曲教學,而是用小弟家的平台鋼琴來進行作編曲的教學,是因為老師要教的是除了"音色庫"跟"混音效果"以外的音樂表現。只有將彈奏樂器簡單化,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動態(dynamic)跟律動(grooving)等細節。
老師勉勵小弟,目前小弟作曲的程度已經可以試投遊戲音樂的投稿了。但如果可以,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再更棒的地方,老師也會不斷的把這些可以更優化音樂的內容作教學。
【2023/10/19】
☆作編曲技巧☆
老師上次給我一個功課,是只用C
Dorian裡面的5個音來寫出一首8小節的歌。因為沒有靈感,小弟並沒有做完功課。
老師告訴小弟,當在做音樂上可以使用的音階、調式越多的時候,會變得更複雜而沒有頭緒。這個概念很像是個超級武林高手,身上集結了各式各樣的武功,但是當要使用的時候,反而不知道要使用什麼,又或是全部都使用卻變成了四不像,甚至進入走火入魔期。先把工具(調式)使用好,再來處理其他的部分。
聲部導進(tension)的部分,小弟想要曲子先慢後快最後慢,設定情境則是在西部荒野大草原、走累了的時候看到一匹馬、開心的騎上馬、最後不小心跌下來的故事。
第一階段
草原荒野的概念,必須把音域在更展開一些,不會是只有高音域或是只有低音域。然後,在C,F,G,C'中間選用完全四度的C,F與完全五度的C,G,它們的聲響比較方正,但是這種狀態會有更多不安定(到底是大調還是小調),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最後彈了C2G2C6G6當作第一階段的起頭。
第二階段
我正在走路,看到一匹馬的意象。在流行樂裡面有所謂的Riff(重覆樂段),可以應用進去。而且,重複同一個音會更像說話的語調變化,而不是音調一直在變化,變成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但也有可能是想要強調一件事)。在走路過程中,「啊、我看到一匹馬!」的興奮的感覺,如果用音樂來代表,也許會變成1'....
1 4 4 5 4 1~~。前面的1'是讓聽眾有種被點到的感覺。
為了增加小弟的編曲與混音知識,老師接下來又聊到了空弦泛音、共振泛音,並以鋼琴作為例子彈奏。接著,談到Double Track Recording,因為兩次錄的泛音是不同的,要想的不是聲音的大小,而是泛音的多少。而後又聊到Reverb裡面應該砍掉哪個頻段,是低頻、高頻、還是兩者?接下來,又聊到混音的寬窄(Reverb)跟深淺(Delay)。
☆問題回饋☆
Q:最近有看侯志堅老師的配樂課程,感覺做配樂跟做一般的曲子差很多?
A:配樂的細節是更多的。常常自己做了覺得100分,但是推給案主時,回饋卻是差了一點。最後會在於,要怎麼把感覺刻劃得細緻一些。配樂著重的是氣氛,其次是配器,最後才會是旋律。可以嘗試看看幫一段影片配樂,像是新聞龍捲風等等。
Q:擔心自己學配樂學得有點早,會不會反而適得其反?
A:不用給自己太多的設限,同時也贊同多多嘗試。像是配樂可以很日常,去設定情境等等。另外,也不用限制自己是全方位,就像作曲家也沒有真的全方位,即便有,還是會有人覺得做的味道不對,古典不夠深、流行不夠洗腦等等。
【2023/09/25】
☆彈奏技巧☆
為了練習協調性,今天練了幾種簡單的彈法:
1.上行時左右手同時彈C,D,E,F,G,F,E,D,C,下行時左右手同時彈G,F,E,D,C,D,E,F,G
2.將不同組的間隔時間調成4拍,2拍,1拍
3.左手彈C,D,E,F,G,F,E,D,C,右手彈G,F,E,D,C,D,E,F,G,並將間隔時間調成4拍,2拍,1拍
4.左手彈G,F,E,D,C,D,E,F,G,右手彈C,D,E,F,G,F,E,D,C,並將間隔時間調成4拍,2拍,1拍
☆作編曲技巧☆
今天主軸講解「五度圈」與「教會調式」
「五度圈」方面,小弟邊用鋼琴彈邊算出個別的音調。降調的部分(越往逆時針走,會依次獲得一個降記號),先走C大調的C往下算完全五度是F,下一個是Bb,依此類推。升調的部分(越往順時針走,會依次獲得一個升記號),先走C大調的C往上算完全五度是G,下一個是D,依此類推。走到五度圈的下面,會來到同音異名區,像是Gb跟F#、Cb跟B等等。過多的升降記號,則會超過記譜上易懂的原則。
「關係調」指調號是一模一樣的,只是演奏出來的聲響效果不同,例如C大調與A小調。關係調也可以用上下找完全五度的音去找升調與降調的調號。「平行調」指的是他們是同個名字,只是互不相干,例如C大調與C小調。另外,「近係」指的是級數有關連的幾個和弦,例如C大調的近係就是C(I),F(IV),G(V),dm(ii),am(vi),em(iii),而C大調的近係當中為何沒有VII級,是因為它是一個減和弦,被列為不和諧音程,它不列入在任何的調性裡面。「遠係」指的是近係以外的調號。
五度圈大概是十九世紀一位理論作曲家,提出這個理論是為了讓學生能更明確地將調給找出來。
在各種不同的音當中,屬音、下屬音是第一重要,第二重要則是導音(因確立一個調而重要)。
小調音階有分為幾項:「自然」、「和聲」(確立這個調而出現)、「曲調」、「現代」。自然小調音階裡,除了mi,ti原本就降音以外,其他都沒有升降。和聲是升高第7音(ti),也是最常聽到的音階。曲調有上下行差別,上行升高第6(la),7(ti)音,下行不升高任何音,用法是可以連接更多新的聲音。現代則沒有上下行之分,升高第6(la),7(ti)音。
「教會調式」(mode)方面,可以先從每個調的半音全音差別去算,因為是相對的音程,也可以用簡譜的方式去解說。個別的調式名稱為ionian,
dorian, phrygian, lydian, mixolydian, aeolian, locrian。ionian其實就是大調音階。dorian可以分成兩個部分:2,4,6跟5,7,2',便是我們在dorian常使用的和弦。phrygian比較像是西班牙或是中東音樂的元素,精髓在於第2音是降音。lydian比較經典的例子是辛普森家庭的主題曲。locrian相對也比較特別,跟phrygian也很類似。
老師教調式,主要是希望小弟能去理解聲音的效果。這次也讓小弟練習C
dorian當作功課,精髓在於7,1',2',否則前面跟小調音階沒什麼兩樣。找素材的部分,老師也推薦可以在YT搜尋類似C
dorian lick的關鍵字,便可以找到以這些教會調式為基底的曲子。
【2023/09/21】
☆彈奏技巧☆
彈完一般的哈農之後,老師提點,雙手連彈時,小弟右手的連續性比較差,而且相對左手彈得比較小力。經過老師調整之後彈,有比較好一點。
接下來,老師要我彈看看大調音階。從右手開始彈一個八度的大調音階(上行+下行),接著彈兩個八度的大調音階(上行+下行);接下來再換左手,彈的順序一樣;最後兩手一起彈,彈的順序一樣。
老師表示,他看到學生在彈音階時,最常發生的問題是轉手時有多餘的動作,大家平常不太會發現,但最好能夠降低這個多餘的動作。
☆作編曲技巧☆
老師這週希望把和弦上的東西再分得清楚一些。正常的C和弦(由C, E,
G組成),以左手來說,可以用1,3,5的手指(大拇指,中指,小指)來彈奏,也可以用1,2,4的手指(大拇指,食指,無名指)來彈奏,也就是老師希望小弟能對彈正三和弦的手型有體感。老師接下來讓小弟彈了C和弦、Bb和弦、A和弦,每個和弦都可以用手指1,3,5或是手指1,2,4來彈。如果是全部都是黑鍵的Gb和弦,則手型的變化更多,可以用1,3,5、1,2,5、1,2,4等手型來按,全黑鍵會比全白鍵好按一些,因為它的距離會短一點點。
接下來,老師講到順階和弦(順著階梯向上或向下),順階和弦用在流行樂裡面居多,例如C大調的順階和弦,代表C大調裡的每個級數在哪裡。而C調的I級是大三和弦,II級是小三和弦,III級是小三和弦,IV級是大三和弦,V級是大三和弦,VI級是小三和弦,VII級是減三和弦。老師以前為了考試,都會背些規則,例如剛才的C大調順階和弦,會記憶成「大小小大屬小減」,其中屬和弦是V級。正常的VII級都會是減三和弦,除非是像C小調的VII級,會跟大調的VII級借音,聲響上面也允許。
順階和弦最主要是為了培養相對音感,相對音感的人相對上必須要有個基準,才能找到某個音。老師敲了一下鋼琴琴蓋,問我這是什麼音高?聽起來像是Fa,但是因為後面還有在改變,這個我們就不會稱之為一個完整的音符。完整的音符有兩個條件,1.有足夠的聲響泛音,2.有足夠的延長。另一個相對音感的部分是,我能不能聽到某個聲音就判斷它是什麼樣的和弦。老師接下來彈了許多不同的和弦,並要小弟回答這是哪種種類的和弦。在聽和弦種類的過程,老師聊到sus和弦,主要是要做未完成的使用。這個用法其實來自於教會的結尾,也就是中止式。
老師接著講解中止式。正格中止指的是V級走到I級。每個音都會有其功能,屬音(sol)、導音(ti)都是為了導向主音(do)。一般寫歌寫到7音時,會有個導向回到主音,當然也可以不要回到主音、繼續延續下去。老師接著解釋每個音的功能,並用同時往上與往下發展來講解。主音(do)往上發展五度叫做屬音(sol),往下發展五度叫做下屬音(fa)。主音(do)往上發展三度叫做中音(mi),往下發展三度叫做下中音(la)。導音(ti)是為了導向主音(do)而有的,因為他是獨立的,我們不會叫re為上導音,而是叫上主音,也因此上主音(re)比較沒有什麼特色跟記憶點。老師也講解到,在和弦應用上,會有所謂的「省五重根」,省掉五音去重複根音,也是一個作曲的技法,因為根音越多聽起來更穩定,也會更確定和弦是哪種和弦。
聊到sus的原因,是因為有正格中止就會有變格中止。例如教會中止(也是一種變格中止),便是從IV級和弦走到I級和弦的中止式。級數走向則是向爵士樂的II級=>V級=>I級以及古典樂的IV級=>V級=>I級。還有一種叫做假中止,只要中止式不是V級=>I級都可以稱之。
☆當週作品☆
【2023/09/04】
☆彈奏技巧☆
開頭老師請小弟隨意彈首哈農,小弟彈了之前教的[8音強>8音中>8音弱>8音更弱>8音強>...]的循環。老師聽完以後提點,因為連接上,從[8音強>8音中]的過程,強度差得有點太多,比較不像"漸強"或是"漸弱"的感覺,比較像是"突強"的感覺。老師繼續解釋"突強"。"突強"有點像是平常爬階梯,突然有個非常高的階梯要爬,會變得有點突兀。
老師接下來要小弟彈的是[8音極強>8音極弱>...]的循環,以及[8音極弱>8音極強>...]的循環。老師也特別提點,當琴鍵從[極強]轉換到[極弱]時,可能會按出不清楚甚至沒有按到琴槌敲下的力度,這時候的觸鍵就特別的重要;當琴鍵從[極弱]轉換到[極強]時,則要注意聲音的斷層,也就是[極弱]的音要按滿再接[極強]。另外,在[極強]的時候,要放手去彈,不要留下一點的力度空間;在[極弱]的時候,則是要維持觸鍵使聲響能被聽到。
為何要練強弱動態呢?老師解釋,這也是為了要做肌肉的訓練,另一方面則是培養動態使用。
接著,老師要小弟彈"強後弱"(fortepiano,屬於即時的彈奏技巧)的哈農(不是"突強後弱"這種規劃好的),也就是[極強,弱,極弱,極弱,極弱,極弱,極弱,極弱]的循環。小弟覺得,這個練習難的地方除了強弱的拿捏不容易,更難的是左手小指要彈極強、無名指要彈弱,可說是不好掌握的彈奏技巧。
☆作編曲技巧☆
今天主要講調性[7]。
升調(Sharp)升得越多,聽起來有越亮的感覺。
順序:(升記號少)F#(fa), C#(do), G#(so), D#(re), A#(la), E#(mi),
B#(si)(升記號多)
降調(Flat)降得越多,聽起來有越沉的感覺。
順序:(降記號少)Bb(si), Eb(mi), Ab(la), Db(re), Gb(so), Cb(do),
Fb(fa)(降記號多)
數字有所謂的黃金比例,音樂中也有,便是所謂的5、4、8等數字。
下次老師會教所謂的"五度圈",使用也非常廣泛。
接下來,老師提到"失效區",也就是樂器沒辦法共振出相對應的音高、或是超出樂器可以演奏的範圍。老師舉例,之前有個朋友幫國外配樂大師校稿,結果發現其中一些小提琴的音走到了"失效區",後來解決的方法是改用中提琴去cover這些小提琴的"失效區"。也許大師有失誤,但老師帶到要講的主軸,就是音樂製作上,我們要避免又想樂器怎麼發展旋律、又要想樂器的發聲,而是要想,怎麼樣才能製作出我們所要的"聲響",這無論在作曲、編曲上,都是很重要的。如何不去從結構出發,而是從聽眾的耳朵的角度出發,老師再次提醒小弟。
老師接著談到,五度疊成/五音堆疊(C4 G4 D5 A5 E6 B6 F#7)與四度疊成/四音堆疊(C4 F4 A#4
D#5 G#5 C#6 F#6),並分別彈了一段給小弟聽,問小弟這個聲響聽起來有什麼感覺?小弟回,兩種疊成都有用過,五度疊成有種世界大同的感覺,而四度疊成則有種出兵出征的感覺。老師說退回理論來講,五度疊成從C4到F#7,或是四度疊成從C4到F#6,會給人一種"換了調"的感覺。小弟也從數學的角度來嘗試回答,例如完全八度是12個半音,完全五度則是7個半音,當完全五度疊成7次(從C4到F#7)時,已經差了7*6=42個半音,再用完全八度去同餘,42÷12≡6,然而半音差6個,卻是tritone的音程,因此會給人"換了調"的感受。這樣的用法,便會給聽眾更多的遐想,比起導音更有力度。
接著,老師聊到怎麼使用半音音階。首先彈奏方面,右手中指(3)都是彈黑鍵、食指(2)與大拇指(1)則都彈白鍵,琶音彈上去的手指按法則是13131231313...等等。使用時機方面,例如彈奏"C4,
E4, G4, C5",可以用半音音階彈成"C4, E4, G4, G#4, A4, A#4, B4, B#4,
C5",讓旋律有種延遲抵達的感覺。
老師也說,他想帶給學生的是更多的想法,也不會否決學生的思路。有些同學也許學彈琴、看譜很厲害,但是聽起來便會覺得少了靈魂,老師說,問題在於他的角度都不是從音樂出發,而是從那些看得到的譜。
☆問題回饋☆
Q:想買些國中音樂班的基礎樂理書,這樣如何?
A:可以找來看看。因為現在的小弟學習像在模糊階段,所以看了自然會吸收一些知識。一直以來憑感覺去猜的調性,也許就差這麼一點基礎樂理就能融會貫通。許多時候也許會覺得是靠編曲才能解決的,慢慢地就會發現,是靠更前期的材料與作曲旋律。
Q:目前用Cubase的內建音源編木吉他或電吉他,並搜尋到讓它更擬真的編法。這樣是否得當?還是請個老師來彈比較好?
A:比方說木吉他編曲,下次也許上課會帶吉他來,讓小弟聽聽有什麼細節。另外,現在也不會講所謂的鋼琴手,而是鍵盤手(我們不會定義我們是一個樂器)。要如何用鍵盤這個工具去驅動聲音,怎麼彈更像吉他、二胡、提琴等等。
Q:從網路上找到編爵士鼓的八種能量的教學,獲益匪淺。但是又聽到真正的鼓手演奏,光rimshot跟hi-hat就可以演奏出不同的層次?
A:一樣的想法,套裝音效聽起來比較2D,但改變深淺便會有3D的感覺。他是一個樂器,還是一個演奏家,差別便在這裡。可以嘗試壓MIDI力度大小看看,有沒有辦法壓出這樣的感覺,下週也會講到。
☆當週作品☆
【2023/08/21】
☆彈奏技巧☆
一開始老師讓小弟練習哈農,小弟選了普通但小聲(用觸鍵去彈)的哈農。
接下來,老師為了加強小弟對動態的感覺,老師讓小弟彈一段哈農,是前8個音音量"小"、中8個音音量"中等"、後8個音音量"大"、再後8個音音量"更大"、然後再循環至8個音音量"小",周而復始地彈哈農。老師特別地提點,這樣的演奏方式,一開始的8個音音量小,不宜過度小聲到可能沒有彈到音,例如本來如果50:50機率可以彈到有聲音,至少要提升到90:10這種高信心度的機率,觀眾也才聽得到開頭的旋律。但如果一開始的8個音太大聲,後面就很難再依不同階段大聲上去,動態就不好。
為何老師在後段不作漸弱(漸強=>漸弱=>漸強=>漸弱),是因為這與練習彈奏力道控制有關。如果沒有從音量"更大"突然掉到音量"小",小弟可能還可以有許多緩衝空間。
接下來,老師給小弟練習反過來的動態,也就是前8個音音量"大"、中8個音音量"中等"、後8個音音量"小"、再後8個音音量"更小"、然後再循環至8個音音量"大"。
☆作編曲技巧☆
老師問小弟,有哪些方式可以表現音樂層次感?小弟一開始想到跳音跟一般的長音,老師說沒錯,這是音質,是一種表現方式,主要放在旋律,也就是main
grooving。和弦是小弟想到的第二個方式,並彈了"C4G4C5E5G5"和弦,老師說也沒錯,但彈的內容剛好包含老師想講的兩個東西,和弦跟音域。特別是音域,如果音域選的不同,聽起來的"重量"感是不同的。
老師說,很常作曲會陷在所謂的「和弦陷阱」,也就是作出來的音樂只有grooving律動而已,但是有時候調一下音域,其實就解決了。老師特別舉了例子,比如平常我們去吃生魚片,結果生魚片啥也沒加,雖然還是好吃,但總覺得少了一味;但是如果加了太多東西的時候,就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東西了。所以,要怎麼放音的輕重,讓音樂廳起來有層次感,而不是聽完會有種無法呼吸的感覺。老師舉例子,流行樂裡常常會有類似C4,
G4, C5, G4, C4, G4, C5,
G4之類的彈法,從頭到尾都這樣,便會疲乏,用畫來形容,就是黑白畫、沒有任何的灰階。
老師問小弟,剛剛提到的"音質"、"和弦"、"音域"三個層次感要素,如果用畫來形容,會是哪些畫面的因子?小弟回答,"音質"可能像光影差異,"和弦"可能像畫面中的顏色,"音域"可能像整體畫面的灰階分布(小弟想到的是High
Dynamic Resolution裡會用到的灰階頻譜)
特別針對音域,老師作了詳細的說明,鋼琴的高音域聽起來有種"Light"的感覺,中音域聽起來比較正常,低音域聽起來比較沉重。再者,老師先前提到的Lead、Pad、Bass
& Percussion三角關係,例如Bass & Percussion就主要適合低音域。
接著,老師聊到音域的選擇。老師問,如果要閃躲人聲或是Lead的音域,伴奏最好往哪邊去發展?小弟回答,為了避免音域的衝突,可以往低音域或是高音域發展,但因為低音域聽起來比較沉重,所以往高音域發展是比較好的。老師回是,這樣的觀念是比較正確的。老師又問,那低音域要怎麼鋪陳跟安排?小弟回答,比較是簡單的旋律,因為低音聽起來很沉很重,簡單就好。老師說是,低音不要太多,低音就像啞鈴,啞鈴越多的時候,聽起來就越重、越不平衡,怎麼樣讓Bass聽起來"精簡"但是"精準",是很重要的。老師進一步延伸Bass的概念,在使用音符上,有時候使用大量的旋律跟音符,遠遠比不上一個完整的休息(休止符),有時候在編撰上我們偏好把小節填滿,但是,就像拿一杯水給別人一樣,如果水裝十分滿,那勢必很難拿、會灑出來,所以會倒七八分滿,作曲也是同樣。這邊老師也舉了Funk當例子,Bass在跟其他伴奏爭艷時,仍會有休息時間,以讓出空間給其他樂器。
剩下的時間,老師用許多知名作品的例子來說明,音域的選擇跟分布等等。老師也分享,弦樂(Strings)與Pad的好用之處,越激昂的地方上越多弦樂,也許吵,但很有力。
☆問題回饋☆
Q:《雨落山屋》當中的初始跟終末的鋼琴聲音太硬,想套用類似踏柔音板的效果,MIDI裡面確實也有這個controller,但是DAW的音源可能不支援該controller。要怎麼作出類似的效果?
A:老師表示,如果要達到類似柔音的效果,可以去直接改鋼琴的Attack、Release,跟抑制高頻EQ+cut掉60Hz以下的低頻,讓鋼琴的每個音不要這麼出來,又有延長音符的效果。但是缺點是,如果Attack與Release太多,延音會累積並產生泛音,就是比較不好的效果。另外,如果使用Reverb去調,也會有相似的Attack時間增加的效果,但目的不是將Reverb調成很濕的音。
Q:樂器擺放的位置方面,老師有提到擺在前面\後面\側邊的空間位置,但是在立體聲來說,小弟似乎只能調左中右而已。要怎麼產生聲音在後面的感覺?
A:其實現在的DAW應該都可以調空間位置。老師提到,以前的DAW比較沒有這個功能,要用調整聲波的方式來達成。但是老師也提到監聽環境的重要性,因為也許在自己的設備聽起來有效果,結果放到別人的設備,就沒有效果了。又例如,現在有很多的plugin,如izotope
RX10,可以修復音軌,也可以偵測目前的頻率是否適合使用的曲風等等。
Q:最近在使用Cubase消除唇齒音的plugin,使用上有什麼限制或要注意的地方?
A:如果可以,錄製時就要注意唇齒音的發生與否,因為後製比較像補救,補救後失真的可能也很大。因此,麥克風加防噴網以及麥克風罩,也許是個不錯的方法。另外,需要調整自己,因為回到演奏本身,本來就不應依靠補救,就像明知道開快車容易車禍,卻因為仗著有救護車而開快車一樣。如果真的要調EQ,會建議拉低8K~10KHz的頻譜(需要抓頻率),一般也是容易產生不舒服的地方。
Q:最近遭遇一個狀況。以往的鐵粉聽眾同學,提出對曲子的調整建議,以及提出最近小弟的曲子聽起來比較不一樣等等。雖然最近寫的都是口水歌,但感覺都是從以前聽過的歌去抓旋律跟idea,感覺是老師所說的一個階段。
A:老師說是。為何會說是一個階段?有時候我們會限制自己的創作,我就是只能寫什麼歌等等,但因為現在的音樂製作越來越方便,以往光靠專精一項曲風的音樂人,如今也被迫必須走以往比較沒接觸的曲風,也沒有所謂的"道地"的音樂,因為傳遞的關係,所以有時候確實不需限制自己。所以這確實是一個階段,經歷我可能不是這麼舒適的過程。
☆當週作品☆
【2023/08/14】
☆彈奏技巧☆
因為整個禮拜都在忙,沒有練鋼琴,複習上週的彈奏技巧蠻多狀況的。
老師把跳音用成球在彈跳來形容,跳音要聽起來夠跳,除了力度夠,觸碰琴鍵的時間間隔也要夠短。跳音如果時間間隔偏長,這個彈跳的球彈到地面,聽起來就軟趴趴的,沒有彈性的感覺;反過來說,可以讓這個音聽起來,像是不變形的球在彈跳,有力度,聽起來就會夠「跳」。
☆作編曲技巧☆
老師先從五度音開始講起。比方說C4跟G4一起按,聽起來很完美、沒有太多瑕疵,便叫做「完全五度」(perfect
fifth)[3]。用這個五度來向上向下發展、繼續彈五度(比方說C4G4, D4A4,
D#4A#4這樣接續彈),便叫做「平行五度」[4]。老師接著問,還有哪些可以稱為「完全」?因為小弟有學過,便講出了標準答案。除了「完全五度」,還有「完全四度」「完全一度」「完全八度」這幾種。
後續也講到了頻率相關的內容。小弟聊到,完全五度之所以聽起來沒有瑕疵,是因為do跟so兩者頻率有倍數關係。接著老師便講到,中國古代以「三分損益法」定律,將十二律的十二個音逐個導出[5],以及A(The
A above middle C)的標準音高[6]為440或442Hz的話題。
接下來,老師選了小弟家客廳的四樣物品(動態的時鐘、動態的冷氣、牆上畫中的任何一種動物、靜態的積木),要小弟用平台鋼琴為這四樣物品作出旋律。
1.時鐘方面,小弟想了很久,彈了(F4, Bb4)*4, (F4, B4)*4, (F4, C5)*4, (C4,
F4)*4。老師說這段旋律很不錯。時鐘是動態的,而且一直往前走,有滴答滴答的聲響。因此,老師用這段旋律來表示:(C4, G4)*4, (C4, G#4)*4, (C4, A4)*4, (C4,
G#4)*4,老師說這樣表達也許有點矯情,但這樣的聲響不但可以代表時鐘滴滴答答的聲響,還能代表時間不等人的急迫感(與C4,
G#4的聲響有關聯)。老師進一步說明,像小弟家的時鐘的秒針是滑順的,沒有滴滴答答的聲響,這時候可以彈音階來表達滑順但是時間流逝的感受:(C6,
B5, A5, G5, F5, E5, D5, C5, B4, A4, G4, F4, E4, D4, C4) + (C#4, D#4, E, F#4,
G#4, A#4, ...),其中後段的旋律再現鐘的時間流逝感跟緊張感。
2.冷氣方面,小弟也想了很久,彈了偏高音的(C6, D6, E6,
D6)*4,感覺有種風在流動的感覺。老師說也可以,但是因為是高音的關係,存在感太過強烈。宜改成踩延音踏板並小力彈奏偏低音的(C2~~~,
G2~~~)*4,低音聽起來糊糊的,加上是完全五度,比較沒有侵略性,也有風在流動的感受。
3.動物方面,小弟選了畫中的兔子,並彈奏了:E4~, F4~, G4~, F4~, E4~~~, F4, E4,
D4..., A3C4, B3, C4, D4, E4, D4, E4, F4, G4~, A4~,
G4~..。跟老師解釋,其中用了A3C4是因為兔子四隻腳,兩腳著地的聲響用兩個音的和弦來表示。老師說不錯,老師會用這樣的旋律:(E4G4., C5.)*2, (F4A4.,
C5.)*2,用一點跳音,代表兔子兩腳著地、有跳躍感的同時,因為兔子後腿有力,兩個音的地方會稍彈大力一點。老師進一步解釋之前用音樂教要小朋友起來走路的音樂是(C5.,
G4.)*4,就是兩腳走路有動作的律動,其中老師還會C5彈大力一點、G4彈小力一點,代表人走路時一腳踏重一腳踏輕(人自然走路重心便是如此)。
4.積木方面,小弟一開始彈了低音的C2~~~~~~~,
G2~~~~~~~,後來又覺得積木應該是輕盈的,所以改彈高音的C6~~~~~~~,
G6~~~~~~~。老師說,感受的方向沒有錯,積木確實要彈偏高音一點,代表它重量是輕的。假設是靜態的背景的積木,最好的方式是用完全五度的旋律來詮釋,也就是C6~~~,
G6~~~, C6~~~, G6~~~。又或像是一本書,老師也會用完全八度的長音來去敘述一本書:C4C5~~~~~~~~~~~,也不會用音程例如C4E5~~~~~~~~~~~,因為聽起來會有種,這本書不是方形的不規矩感。如果要讓積木這個靜態物體更搶眼、更有存在感,老師表示可以用C6F6~~~,
C6F6~~~的方式反覆彈奏,和弦會讓這東西更有存在感,但是和弦不位移會讓人聽起來是停止、靜態的。
老師作了總結,今天的課主要是讓小弟能夠理解,編曲時所想表達的動態(時鐘、冷氣、兔子)、靜態(積木)物體的表示方法,以及有景深的編撰方式,有前景(時鐘)、有主角(兔子)、有背景(冷氣、積木)。lead(主角),pad(環境),bass(動態),也是經常用來詮釋的樂器。不過,老師也希望小弟可以不用太侷限於公式、公版,畢竟小弟作曲當初的目的,是為了人生的興趣跟舒壓。
☆當週作品☆
【2023/08/07】
☆彈奏技巧☆
為了增加小弟的鋼琴彈奏的表現力,老師在哈農的曲子中多加了一些要素:1.連音彈 2.跳音彈 3.先連後跳 4.先跳後連 5.連續輕彈
這個目的是為了讓小弟更清楚鋼琴按下按鍵之後,琴槌回饋的力度,以及了解手指施力到何時可以觸發彈奏的聲音(即便聲音非常的小聲)。跳音(以及各種彈奏的聲音)必須注意是用手指的力量,而非用手腕、手肘的力量,否則彈起來會有"刺"的感覺。
依照小弟自己的理解,跳音如果轉換成MIDI的音符,除了"時間短"以外,還必須加上"力度強",跳音聽起來才有張力,否則時間短但聽起來軟軟的,這樣沒有表現力。
先連後跳抑或是先跳後連的彈法,關鍵其實在於樂譜上不會顯示的預處理,也就是,先連後跳的樂譜上也許寫著[1,2連3,4跳5,6連7,8跳],但是預處理上,2跟6的連音放開琴鍵時其實就要比較早了(轉換成跳音)。小弟的理解上,甚至轉換成手指彈奏時要彈成[1連2,3,4跳5連6,7,8跳]這種誇張的狀況。先跳後連也是一樣的道理,[1,2跳3,4連5,6跳7,8連]最後表現出來的結果會很接近[1,2跳3連4,5,6跳7連8跳]。
連續輕彈可以練習獲取鋼琴觸發聲音的力度。但老師也提醒小弟,不用過度要求每個輕彈音都要一次到位,在彈奏過程中感受撫琴的力度回饋跟不斷的調整彈奏力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顯示在MIDI中,127是最強音量,連續輕彈大概會落在40~50左右的強度。
☆作編曲技巧☆
今天的課程,最開始老師請小弟先從一個音階(加上八度,共有8個音)裡面選擇4個音,隨興就好。小弟選了C(唱名do,一音)、D(唱名re,二音)、F(唱名fa,四音)、B(唱名si,七音)。老師又給小弟一個限制,也就是想好兩個四四拍小節的節奏,想完後再彈。
小弟首先彈了一段兩小節只有單音的旋律。老師進一步引導小弟,問說鋼琴(音樂)可以有哪些表現方式?小弟回答除了「單音彈奏的旋律」,還可以綜合「和弦」,「三連音」,「音量(或彈奏力度)的大小」,以及剛才學習到的「跳音連音(彈奏方法)」。
老師這時候補充了一個小弟與多數作曲家常會忽略的「休止符(休息)」。老師也提到,休止符如果太短,感覺沒有太多休息的感覺;但是休止符如果太長,感覺休息太久了,不知道下個旋律在哪裡。但是,如果運用恰當,休止符可以營造出"期待"、"未完"的感覺呢。老師這時候用剛才挑選的4個音,用兩小節示範了「音符長短」「和弦」「休止符」等幾種作曲技巧。
接下來,老師講到動態(dynamic),並提到強弱法[2]的強弱記號。老師提到,以前師公問了老師說f記號(forte)是什麼?老師說"強"。師公又問老師,那有多強?老師回答,就是"強"。後來老師在演奏中體悟到,f記號、p記號、mp記號所記錄的,並不是絕對的強度,而是「相對」的大小聲。在作曲上,如果前面已經演奏到f記號了,後面卻又希望更大聲,那麼就會用ff記號來標註,代表"更強",甚至後面又希望更強,就會用fff記號。弱的部分也是一樣。同理,有些人用pp記號彈鋼琴,可能彈起來就是這麼小聲,但又有些人彈可以彈得更小聲。所以,一切都是在音樂的表現,而非絕對音量要多大聲、多小聲。
然後,老師聊到方向性。老師問小弟,鋼琴高音聽起來跟低音聽起來,有什麼不同?老師進一步解釋,在古典鋼琴彈奏中,鋼琴越往高音彈(爬音),因為用同樣力度彈聲音比較小聲,在越高音的時候會彈得越大力,會用漸強的方式來彈奏,所以便會有所謂的「方向性」,也很常會在古典彈奏中出現。反之,如果我們逆著這個越高音越大力的方向性來操作也可以,越高音越小力,聽起來好像物體漸遠、慢慢看不見的感覺,這樣也是一種表現的方式。
最後,老師講到律動(grooving)。老師提到,一般講到律動,只會想到爵士鼓等敲擊樂器,但是其實鋼琴也有所謂的律動(grooving),例如彈奏1
5 1' 5 2' 5 1' 5(簡譜表示),其實也可以轉換成BD(Bass Drum) HH(Hi-hat)
SN1(Snare) HH(Hi-hat) SN2(Snare) HH(Hi-hat)
SN1(Snare),因為音高不同跟節奏,而有律動。
☆當週作品☆
【2023/07/31】
☆彈奏技巧☆
(哈農的節奏變調,用快慢快慢的彈法來提升節奏)
☆作編曲技巧☆
(講解七和弦共5種,以及減三和弦與增三和弦,以前小弟也有撰文[1]聊過)
☆當週作品☆
參考資料:
[1] [樂理]話說那個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及音樂作品《仙境》
https://hcyang1227.blogspot.com/2022/11/wonderland.html
[2] Wikipedia - 強弱法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BC%B7%E5%BC%B1%E6%B3%95
[3] Wikipedia - 純五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F%E4%BA%94%E5%BA%A6
[4] Wikipedia - 平行五度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B9%B3%E8%A1%8C%E4%BA%94%E5%BA%A6
[5] Wikipedia - 十二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4%BA%8C%E5%BE%8B
[6] Wikipedia - 標準音高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cert_pitch
[7] Unit 13 Reading - Key Signatures
https://people.carleton.edu/~jellinge/m101s12/Pages/13/13KeySignature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